“堵”还是“促”:无人驾驶的社会诉求与政策因应——以武汉“萝卜快跑”为例 | 数字社会
导 读
以“萝卜快跑”为代表的无人驾驶是当前的热点话题,人们在对它技术福利畅想的同时,也有不少的担忧。如何因应群众关切的最大公约数,提前布局系统应对,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严肃命题。
“堵”还是“促”:
无人驾驶的社会诉求与政策因应
——以武汉“萝卜快跑”为例
作者:李含伟 李梦圆
摘 要
基于对2531位武汉市民的问卷调研及百余名相关者的深度访谈,本文以“萝卜快跑”为例,深入剖析无人驾驶技术从构想走向现实的路径与策略。研究发现,无人驾驶技术的推广不仅具备社会广泛接纳的可行性,更是在多方博弈中展现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公众关注的焦点,精准地指向了推进城市规划的适配、就业转型的挑战、安全保障的需求以及利益格局的重塑等核心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优化时序管理、把控无人驾驶推行节奏,托底百姓生计、强化失业人员转型保障,守护公众安全、提升交警协同治理效能,布局共赢格局、构建利益均衡生态体系等针对性政策回应。以期为无人驾驶技术的全面落地与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指引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 :无人驾驶 萝卜快跑 社会诉求 政策因应
问题提出:无人驾驶时代加速来临
近日,以“萝卜快跑”为代表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以其显著的便捷性、高效性以及创新性,迅速引爆网络。尽管这一领域交织着错综复杂的声音——从热烈的期待,到理性的审视,乃至面对新技术不可避免的忧虑与恐慌,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人驾驶技术正坚实地迈向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驱动社会进步与交通领域深刻变革的关键动力。尤为瞩目的是,2024年7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正式对外公布,我国将在北京、上海、武汉等20个城市开展无人驾驶网约车试点。随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车路云一体化”的建设政策,为无人驾驶网约车行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此背景下,武汉先发优势卓著,率先实现无人驾驶车辆的规模化部署。与此同时,上海、深圳等城市紧随其后,纷纷投身于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之中,预示着无人驾驶时代的加速到来。
面对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兴技术,社会各界在满怀热切期盼之余,亦不乏对其可能引发的就业破坏、社会分化、认知冲击等复杂议题的深切忧虑[1]。研究发现,尽管专家们认为无人驾驶技术(以下简称AVS)将显著改变交通系统,但司机们仍对他们的职业前景感到担忧[2]。同时,无人驾驶汽车面临来自旁观者和当地社区的抵抗,这种抵抗可能阻碍AVS的实施和使用,威胁到道路安全和效率[3]。此外,在安全性与道德决策方面,社会普遍关注无人驾驶汽车在面对潜在危险时的道德决策问题,如是否应该牺牲乘客以保护更多人。这要求有更加完善、有力的政策机制保障各界权益,回应社会诉求,以实现无人驾驶的全面落地推广。
基于此,本文将以“萝卜快跑”为例,深入剖析各界对于无人驾驶的社会诉求,进而细致挖掘其背后的逻辑动因,旨在明确政策制定应如何精准响应,以有效引导并促进无人驾驶技术的健康发展与合理应用。选择武汉“萝卜快跑”作为无人驾驶技术领域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其缘由可归结为三大核心要素:技术先进性、商业化成效与政策社会契合度。“萝卜快跑”不仅集成了高精度地图、多传感器融合、智能决策控制等前沿技术,更是实现了无人驾驶服务的规模化运营,验证了技术的市场可行性与应用潜力,为行业商业化路径的探索与验证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其在政策引导与社会接受度方面的表现亦具代表性,展现了与武汉政府机构、社会公众的有效沟通与积极合作,为无人驾驶技术的社会融入与可持续发展构建了良好环境,对理解政策导向与社会需求对技术发展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课题组成员于2024年6-7月份奔赴武汉进行深入实地考察,进行问卷调研,并对上百名武汉市民展开深度访谈。受访群众涵盖了无人驾驶服务使用者与观望者、普通市民与出租车行业从业者等不同群体,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二无人驾驶能否成行:可行性与必要性的双重论证
(一)历史洪流下的必然趋势
无人驾驶技术的兴起与演进,是当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双重驱动力交互作用的深刻体现。技术层面而言,无人驾驶领域的快速发展根植于传感器技术[4]、人工智能算法[5]、大数据分析以及云计算平台[6]等核心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深度融合。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显著提升了驾驶行为的预见性与安全性,为公众出行安全构筑坚实的技术屏障。同时,无人驾驶技术通过实时收集并分析海量的交通数据,能够动态调整行驶策略,优化路线规划,实现车辆间的协同调度与交通流的智能管理。这一特性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升道路通行效率与整体交通系统的承载能力,还将促进绿色出行理念的实践,通过减少车辆怠速、优化行驶轨迹等方式,显著降低能源消耗与排放,对于缓解环境压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技术条件得以满足的基础上,社会接纳度无疑构成了衡量无人驾驶技术普及与推广可行性的核心标尺与关键驱动力。社会公众对于新技术的认知与接受过程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情感与理性考量,特别是针对无人驾驶技术这样涉及生命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高敏感领域。研究表明,公众对高度自动化和完全自动化车辆的接受度存在差异,但普遍认为完全自动化车辆(FAV)带来的好处大于高度自动化车辆(HAV)[7]。基于武汉市民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59%的公众对无人驾驶技术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成为支持该技术的主流声音;33%的公众持谨慎态度,表示有待观望;8%的群体明确表示拒绝使用无人驾驶服务。在深度访谈中发现,社会各界对于无人驾驶的抵触情绪并不显著,进一步证明了无人驾驶技术在社会层面的广泛接受度。其观点主要基于以下两个维度的考量:其一,当前阶段,网约车市场的既有格局与运营并未因无人驾驶的破圈爆火而受到显著冲击。受访的网约车行业管理人员表示:“现阶段,无人驾驶还没有对网约车造成太大的冲击。首先,现在无人驾驶的数量、路线、位置都受到一定限制。其次,无人驾驶主要影响的是一般的、常规型的网约车,对专车、豪华车型来讲影响不大。无人驾驶缺少一些个性化、人性化服务,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差异服务的思路。”有网约车司机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现在的无人驾驶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像萝卜快跑现在的路线不多、成本也不低,近两年应该不会造成十分致命的影响。”其二,民众普遍持开放但不失谨慎的态度,认为在推动无人驾驶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应审慎把握其节奏,确保技术进步与现有资源、法律框架及公众接受度之间的有效对接与和谐共生。有受访者说道:“无人驾驶是市场趋势,我们无法抵抗。但总要规划好吧,节奏太快、一下涌入市场的话,失业司机的生计问题保障了吗,交通安全问题保障了吗,法律规范完善了吗,等等问题都要解决了,我们才能放心啊。”
(二)多重博弈下的必然选择
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的重要事件,无人驾驶技术的落地与推广,不仅依赖于一系列坚实的可行性条件,更是技术革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迭代、国际竞争以及文化互动等多重博弈交织下的必然产物,如图1所示。
图1 无人驾驶背后的多重博弈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在无人驾驶技术的尖端竞争领域,以激光雷达技术、FSD技术为代表的多种发展路线相互角逐,其核心竞争点在于谁能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从而抢占市场先机,催生规模化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通过抢占无人驾驶技术的先机,一国可以引领产业发展潮流,掌握市场主导权,进而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在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中,传统汽车制造业与新兴科技产业的激烈交锋,推动着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无人驾驶技术的广泛应用与试点,亦是传统工业社会与先进人工智能系统之间复杂博弈的自然演进与必然产物。这场社会博弈,实则是一场关于效率、安全、创新及共存的深刻对话,而无人驾驶技术则成为双方形成共识与合作的试验田。它体现了人类社会对于科技进步的积极拥抱与理性引导,也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服务社会、促进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与广阔前景。在人工主导、经济优先、短期导向等传统价值观,与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性等新理念激烈交锋的背景下,无人驾驶技术的崛起成为这场博弈中不可逆转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是技术进步的象征,更是价值观转型与升级的催化剂,引领着社会向更加智能、绿色、可持续的未来迈进。在城市发展中,无人驾驶技术的崛起,不仅是科技领域的一次革命性飞跃,更是赛博城市(Cybercity)——一个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未来城市构想——与传统城市之间深刻博弈的重要领域之一。赛博城市的概念强调信息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广泛应用,而无人驾驶技术正是这一理念的重要实践之一。这一领域的发展,不仅重塑了城市交通的面貌,更在推动城市治理、促进经济繁荣、增强居民福祉等方面展现出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三
社会诉求:无人驾驶技术下的多元诉求调研
(一)城市规划适配:推进节奏是否可控?
无人驾驶的快速推动不仅引发了公众对技术本身的关注,还催生了对城市规划合理性、科学性的迫切需求与广泛讨论。近日,部分武汉市民在网络平台投诉无人驾驶车辆“萝卜快跑”造成道路拥挤,便引发了广泛的关注[8]。随着“萝卜快跑”的快节奏推进,无人驾驶的众多潜在挑战逐一浮现,亟待解决。具体而言,无人驾驶的基础设施兼容、智能调度与流量控制、公共资源争夺等均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若忽略此类问题而一味追求速度,非但不能加速无人驾驶的普及与应用,反而会加剧社会各界的疑虑与不安。首先,基础设施的兼容性方面,公众普遍担忧当前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否能够满足无人驾驶技术的需求。无人驾驶车辆需要依赖高精度地图、智能交通信号系统等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持,而这些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无人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如果基础设施无法与无人驾驶技术有效兼容,将可能导致交通事故频发,影响公众对无人驾驶技术的信任度。有受访者认为:“现阶段来看,无人驾驶只适合在封闭区域,而不是公共区域。无人驾驶不仅是车辆端做到智能化,道路交通设施等基建也需要对应的智能化,而这些背后又需要强大的算力和算法支撑。没有完善、兼容的城市基建,无人驾驶很难全面铺开。”其次,在无人驾驶的智能调度与流量控制方面,无人驾驶车辆行驶时,需要面对复杂的交通环境和多变的道路状况。而现阶段的无人驾驶车辆尚不具备专职司机的灵活应变能力,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时期,大数据调控机制的有效性引发了公众对于是否可能加剧道路拥堵的疑虑。有受访者吐槽:“现在这个‘萝卜’有点傻,绿灯停着不走,一大群人包括交警对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跟平台反馈,等平台处理。”第三,在公共资源的竞争领域,有受访者将视角延伸至未来,对新能源无人驾驶出租车大规模投入后的充电设施问题表示关切:“大量新能源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投入,是否有足够的充电设施支持,会不会与私人充电桩有争抢现象。”从道路安全的迫切需求,到设施兼容性的严峻考验,再到资源竞争性的尖锐问题,每一环节都强烈折射出社会公众对无人驾驶技术背后所驱动的城市管理与设施全面升级的深切期望与迫切诉求,如图2所示。
图2 城市规划适配性的社会诉求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二)就业转型挑战:失业人口何去何从?
“萝卜快跑”率先在出租车及网约车行业展开了深入布局与落地实践。这一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广泛渗透,不仅引领了技术领域的深刻革新,更引发了交通运输行业的根本性变革,为公众出行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然而,这一进程也掀起了不容忽视的社会涟漪,特别是触动了部分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焦虑与生计担忧。据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统计,截至2024年4月30日,全国共有349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696.4万本。这一数字背后,是近七百万个家庭与职业的紧密关联。无人驾驶技术的全面普及,无疑将直接削减对传统驾驶员的依赖,这一庞大的从业群体及其背后家庭将面临挑战与转型压力。有网约车行业受访者表示:“无人驾驶可以24小时不停地跑,它的车肯定还会再增加,再加上价格补贴,很快它就能把我们挤死。到时候,又得下岗了。”更为深远的是,随着无人驾驶技术在物流、快递、外卖等多个领域的逐步渗透,其影响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更多相关行业的从业者或将受到影响。有受访者谈到“都说无人驾驶会威胁出租车司机,但若无人驾驶完全成熟,岂止是出租车司机,将会威胁多个行业。驾校、代驾、快递、外卖、交警,哪个行业不受影响啊。”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无人驾驶技术所需求的高度专业化技能,如自动驾驶算法的研发、大数据分析的应用等,与传统驾驶岗位所需的技能体系大相径庭,这无疑使传统驾驶员的职业转型出现重重障碍。就业门槛的提高将进一步加剧失业问题,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大、学习能力较弱的驾驶员来说,再就业的难度将大大增加。当无人驾驶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由此引发的劳动力结构重塑与失业人口的妥善安置,已然成为亟待正视并深思的现实挑战与社会关切,如图3所示。
图3 就业转型挑战下的公众诉求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三)安全保障需求:个人安全何以保障?
用户安全与监管不仅是无人驾驶技术持续进步与训练完善过程中的基石,更是维系公众信任和社会稳定的安全线。近日,“萝卜快跑”与行人意外碰撞事件,再次将无人驾驶技术的安全性议题推向风口浪尖[9]。由于无人驾驶的特殊性,其突发情况的预防、响应、处理及反馈都需要完整可靠的流程。如碰到醉酒乘客不下车等情况应如何处理保障乘客的安全性?发生交通事故时,乘客是否可以紧急制动?响应机制是否完善,安全员是否可以及时赶来救援?诸如此类安全性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考察和完善。大多数公众都对现有道路设施、规则能否保障无人驾驶车辆的安全行驶保持着较高的关注与审慎的态度,如交通信号是否有效、不同车型混行是否安全、安全救援是否及时等。有受访者提出疑问:“纯技术上讨论。在繁华的市区,汽车无人驾驶,真的解决了所有路面安全隐患,包括突发情况了吗?”“真人开车都会有危险,我不相信无人驾驶会安全到哪里去,要是突然出事车里也没个人啊。”同时,鉴于无人驾驶技术的高度依赖性——即海量数据作为其核心驱动力,每一秒的运行都伴随着大量敏感信息的汇聚与传输,这一领域的数据隐私保护问题自然成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无人驾驶汽车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敏感数据,包括车辆位置、行驶轨迹、驾驶员行为、乘客信息等。而大量个人隐私数据的收集,触发了公众对于数据泄露、数据篡改及数据滥用等诸多方面的担忧。公众普遍关注,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个人生活的私密角落或将被无情曝光——居住地的安宁、出行的规律乃至个人的生活习惯,都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窥探的目标。正如受访者所说:“在这个信息时代,个人隐私数据泄露得太严重了,时不时就会有骚扰电话、诈骗信息的轰炸。我怕无人驾驶普及后,居住地址、行驶轨迹甚至出行时间都被泄露了。”而国家数据安全的关注,更是将这一挑战提升到了新高度。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金融、交通、医疗等关键领域的数据安全事件频发,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对国家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无人驾驶技术,作为这些领域的交汇点,其数据的安全性直接关乎国家利益的维护与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有受访者表示:“无人驾驶是大势所趋,可是无人驾驶的车如果不接单到处乱跑,乱拍,数据传到哪?如何确保无人驾驶行业对国家安全的防护包括地图、地理、公私场所、声音、视频采集后会不会进行特定敏感信息留存等等,这都是应该要管理的问题。”面对此类深切的担忧,社会各界对无人驾驶提出了强烈的安全性诉求,如图4所示。
图4 安全保障需求的社会诉求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四)利益格局重塑:公众权益如何维护?
“萝卜快跑”作为无人驾驶技术领域的标志性突破与显著增长引擎,其迅猛的发展态势不仅深刻重塑了多个行业生态,还伴随着其背后大型企业势力的崛起,这一现象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潜在行业垄断问题的广泛关注与部分担忧。这些忧虑主要聚焦于两大维度:其一,是关于无人驾驶领域可能形成的寡头垄断格局对消费者权益的潜在侵害。具体而言,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可能减少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削弱市场竞争活力,进而导致服务质量下降、价格操纵等不利后果,最终损害消费者的整体利益。有受访者谈道:“等将出租车司机挤出市场后,所有人都只能使用无人驾驶网约车,企业就会把车费抬高,到时就形成了市场垄断。”也有受访者表示:“对于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确实需要宽容,但是新技术和资本结合的时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我们绝不接受采取低价补贴等策略开展不正当竞争。技术是技术,资本是资本,当资本运用技术开始搞恶性竞争的时候,我们不是警惕技术,我们是在警惕资本。”其二,是行业垄断对既有产业结构的冲击与原有行业利益的侵蚀。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可能促使传统交通运输、物流等相关行业经历深刻的转型与变革,部分行业若未能及时适应这一技术变革,则可能面临市场份额萎缩、业务模式失效等风险,造成行业内部的损失与动荡。进而使得部分行业员工不得不下岗,减少技术密集型从业者的工作机会与经济收入。有受访者表示:“什么都无人驾驶了,外卖小哥、快递小哥、出租车师傅的饭碗都被抢跑了,我们将来还有哪些经济来源呢。”受访者在表达对上述无人驾驶领域潜在垄断问题的深切担忧之余,亦提出了具体而深刻的诉求:保障普通公众的生存权益。具体如图5所示。
图5 利益再分配下的公众诉求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政策因应:无人驾驶诉求的积极回应与行动路径
(一)优化时序管理,准确把控无人驾驶推行节奏
在无人驾驶全面普及的进程中,单车智能的飞跃性发展固然是核心驱动力,但构建稳固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与高效的城市管理机制,则是支撑其稳健前行的双轮驱动力。一是前瞻性布局智能网联基础设施网络。首先,优化道路布局,融入专用车道、建设高精度定位基站等基础设施。同时,部署覆盖广泛、低延迟的5G/6G通信网络,为车辆提供实时、稳定的数据传输环境,同时要构建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与平台,促进车、路、云之间的无缝对接与高效协同。二是实施区域化实验策略,采取差异化管理模式。郊区作为城市发展的延伸地带,往往具有独特的地理、人口及经济特征。通过先行一步的精细化管理,可以有效缓解后续市区管理可能面临的压力和挑战。通过在此类区域先行先试,不仅能够积累宝贵经验,还能有效缓解未来市区推广可能遭遇的复杂挑战与压力。待郊区示范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后,再将成功模式逐步复制至市区,形成由点及面、层层递进的推广策略,确保无人驾驶技术的平稳过渡与广泛接受。三是实施精细化“错峰管理”,调控运行无人驾驶运营时间段。具体而言,初期优先考虑在夜间较大规模放开无人驾驶运行试验并开展相关管理活动。由于夜间交通流量小,居民活动少可以有效降低运行难度,为模型训练、问题解决提供时间与空间。随着夜间管理模式的成熟与稳定,再逐步向白天时段拓展,最终实现无人驾驶管理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全面覆盖,构建全天候、无盲区的智能管理体系。
(二)托底百姓生计,加强失业人员转型保障建设
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快速普及与应用,传统劳动力岗位正经历深刻变革,失业风险显著加剧。为应对此挑战,需以前瞻性视角构建坚实的转型安全网络,全面强化失业人员的转型与再就业综合保障体系。一是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保险制度,政府托底稳固基本生活保障。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日益普及,其对网约车司机等灵活就业群体构成了最为显著的冲击。鉴于此,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便是建立健全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制度,以确保这一庞大劳动力群体在面对技术变革带来的就业风险时,能够得到充分的制度保障与支持。二是健全上下游产业链,促进新兴岗位对接与创造。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不仅冲击了传统岗位,同时也为上下游产业链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例如,转行成为远程驾驶安全员、道路标记员将成为网约车司机的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需积极引导和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创造更多符合未来市场需求的新兴岗位。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技术创新等手段,促进无人驾驶技术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如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物流仓储等,从而为失业工人提供更多元化的就业选择,实现其与新兴岗位的有效对接。三是健全再就业培训体系,强化工作技能提升。针对无人驾驶技术带来的岗位技能需求变化,必须建立健全的再就业培训体系。这要求培训体系既要具备前瞻性,能够预测并适应未来市场的技能需求;又要具备针对性,能够根据不同失业工人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应涵盖新技术、新知识的普及,以及软技能、职业素养的提升,确保失业人员在完成培训后能够迅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再就业率。
(三)守护公众安全,提升交警队伍协同治理效能
为了守护公众安全,并有效应对无人驾驶技术带来的新挑战,交警队伍需要进行全方位的优化与扩充,以提升其协同治理能力。在人员培训与能力提升方面,首先,要专业培训强化。组织交警队伍接受系统性的无人驾驶技术、法律法规、应急处理等专业培训,确保每位交警都能深入理解无人驾驶技术的运作原理,熟练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具备高效应对各类突发情况的能力。其次,要协同对接机制建立。建立健全交警与无人驾驶平台之间的协同对接机制,包括信息共享平台、紧急联络渠道等,确保双方能够实时、准确地交换路况信息、车辆状态等关键数据,为协同治理提供坚实的信息支撑。第三,要明确协调与处置权。赋予交警在无人驾驶车辆管理方面的协调与一定处置权,明确其在特殊情况下(如交通事故、违法行驶等)的执法流程和权限范围,确保交警能够迅速、有效地介入并妥善处理相关事宜。在道路资源优化配置领域,一方面是专门无人驾驶车道的规划。在城市交通规划中,优先考虑设置专门的无人驾驶车道,以减少无人驾驶车辆与传统车辆之间的交互,降低事故风险。同时,对无人驾驶车道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与标识,确保车辆能够顺畅行驶。另一方面是无人驾驶停车点的建设。在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居民区等关键区域,建设专门的无人驾驶停车点,为无人驾驶车辆提供安全、便捷的停放服务。停车点应配备先进的监控与调度系统,实现车辆的高效管理与调度。
(四)布局共赢格局,构建各方利益均衡生态体系
构建利益均衡生态体系,是精准布局无人驾驶领域以实现共赢格局的核心策略。这要求政策制定者不仅仅聚焦于技术的革新与突破,更要深刻理解并平衡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需求与关切,从而营造一个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的发展环境。一是通过股权合作直接参与、深度引导无人驾驶行业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政府作为战略投资者,通过购买无人驾驶企业的股权,不仅成为企业的控股股东或关键股东,更在企业的战略规划、技术研发、市场布局等多个层面发挥积极作用。政府控股或持有重要股权后,能够直接参与到无人驾驶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抑制寡头垄断现象的出现,确保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范在企业战略中得到充分体现。二是以高税收政策作为调节手段,对无人驾驶行业可能出现的垄断现象进行干预,将行业垄断后产生的高额利润进行合理分配,以保障公众权益和社会公平。通过实施垄断利润税、超额累进税率及税收优惠等具体措施,使用税收杠杆,平衡行业发展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减少无人驾驶推广的社会阻力,促进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鼓励中小企业与初创企业参与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等方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促进市场竞争多元化,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的同时,政府还需加强行业监管和自律机制建设,确保无人驾驶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这包括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方权责;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推动行业组织建设,发挥其在标准制定、信息交流、自律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四是合理收取行车费用优化出行资源配置,确保交通资源普惠公众。具体而言,通过采取收取拍卖车牌费、热点时间热点地段提高停车费等措施,成立一个独立公共交通基金,公开透明第三方监督,用于补贴公共交通设施,对普通上班族、老人、学生进行补贴,鼓励使用公共交通,提升效率减少拥堵。
注释:
[1]徐祥运,赵燕楠.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社会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学术交流,2021,(03):134-148+192.
[2]Veljko Dubljević,Sean Douglas et al.“Moral and
Social Ramifications of Autonomous Vehicles.”arXiv.org (2021): n. pag.
[3]Nordhoff, Sina. Understanding and addressing the resistance towards autonomous vehicles (AVs). ArXiv abs/2309.10484 (2023): n. pag.
[4]Yeong DJ, Velasco-Hernandez G, Barry J, Walsh J. Sensor and Sensor Fusion Technology in Autonomous Vehicles: A Review[J]. Sensors. 2021; 21(6):2140.
[5]无人驾驶汽车zPod[J].装饰,2024,(03):2.
[6]倪俊,姜旭,熊周兵,等.无人车大数据与云控制技术综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21,41(01):1-8.
[7]Hongwei Liu, R. Yang et al. Evaluating Initial Public Acceptance of Highly and Fully Autonomous Vehicl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s .2019:919-931.
[8]杜静.“萝卜快跑”无人驾驶车被指造成交通拥堵 智慧交通与无人驾驶该如何协调发展?[J/OL].(2024-05-31)[2024-7-26].https://china.cnr.cn/yaowen/20240531/t20240531_526725121.shtml
[9]刘佳.自动驾驶的现实挑战:百度萝卜快跑撞上闯红灯路人[N].第一财经日报,2024-07-10(A09).
(▲向下滑动查看全部注释)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流动老年人社会支持与社会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1BRK006)。
作者简介
李含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李梦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原载于《学习与实践》2024年第8期。
-end-
01 《学习与实践》2024年第8期目录及摘要
02 智能官僚主义的产生逻辑及治理建议 | 数字社会(作者:宋国恺 陈奕霖)
03 数字劳动的文明景观、异化面向与治理策略 | 数字社会(作者:秦龙 赵紫薇)
04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出场语境、在场样态与立场自觉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作者:刘明松 王倩)
05 以健康公平推进共同富裕 | 经济(作者:谢地 武晓岚)
06 “语言匮乏”:超语转向下的语言治理 | 文化(作者:罗琭昕)
07 组织化平台:乡镇工作专班的运行逻辑——以武汉市A街道为例 | 基层善治(作者:周展 孟庆渡)
08 党的组织法规制度法典化:规范渊源、价值功能与实践路径 | 法律(作者:段凡 王新博)
# 推荐栏目
(点击下方标题前往栏目阅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
数字社会 |
基层善治 |
政治 |
经济 |
法律 |
公共管理 |
社会 |
文化 |
新闻与传播 |